種什麼最賺錢?從產地到上架價格的差距拉大

產業鏈過程的投機行為

418

萬物齊漲,當您看到菜攤肉舖上的標價時,會不會覺得農民賺很大?

阿根廷中型企業聯合會(CAME)定期公佈的,從原產地到末端消費者價格差距的指數(IPOD)報告指出,7 月份由消費者支付的價格,平均是生產者的 3,6 倍。

  • 這一指數分析了共 24 種農產品,除了蔬菜水果,也包括了養殖畜牧業和周邊產品,從產地到超市上架的價格變化。

報告指出:生產商在最終的銷售價格中所佔的份額平均只有 25,6%,也就是您在超市貨架上所看到的價格,只有四分之一是進到產地農民的口袋。

  • 草莓農在該份額中,所佔的比例最高;分到最少的則是種 zapallito 的農夫。

其他從產地到最終上架的價格,落差最大的 5 種農產品是:zapallito(上架變成 14,11 倍)、檸檬(14,03 倍)、柳橙(10,85 倍)、紅蘋果(8,43 倍)和紅蘿蔔(6,83 倍)。

而農民賣出的價格,和末端消費者所支付的最終價格之間差異最小的農產品,則是草莓(1,73 倍)、雞蛋(1,99 倍)、雞肉(2,08 倍)、洋蔥(2,16 倍)和大蒜(3,11 倍)。

CAME 指出,從產地到超市上架的標價,差異拉大的最大原因就是「缺乏參考價格」,特別是在阿根廷國內經濟動盪中,農民在生產過程需要的原物料成本,更容易形成差距。不僅是成本提高,民眾的購買力衰落也導致需求下降,使得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蔬果的產地到貨架的價差指數(IPOD)還顯示,組成籃子的 19 種蔬菜和水果的價格,在 7 月份翻了 5,98 倍;也就是說,消費者付的 $6 裡面,蔬果農只拿到大約 $1。

同樣是 7 月份的畜牲業 IPOD 顯示,構成籃子的 5 種養殖和畜牧業產品和副產品,消費者花的錢,是生產者所得的 2,77 倍。

商會報告分析的結論是,原產地的生產者不是價格制定者,對於物價上漲所能夠支配的力量比較小。這更突顯了產業鏈過程其他環節的投機行為,中間商濫用了其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所指的基本上就是大超市和賣場(hipermercados)、 包裝工廠(galpones de empaque)和冷凍庫(cámaras de frío)。

- ads -


-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