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足上癮戒不掉?錯失脫離時機,專家憂心更難戒斷!後遺症更多

386

說政府「愛上了讓老百姓全乖乖關在家最省事」的說法或許不公平,但「隔離狂熱」的批評聲浪卻是存在的。
阿根廷從3/20開始強制全民居家隔離防疫,至今已將近80天,多數的社會大眾都已經受不了這種宅在家、又沒收入的日子;其他國家採取的做法並不如阿根廷這樣嚴格,卻也成功控制疫情。
這類政策成癮的例子,在南美已司空見慣:當初的一比一綁定美金匯率 (Ley de Convertibilidad) 就是一個例子。一旦錯過時機,上癮了就難脫身,結果又變成另一場危機。
一開始,Alberto Fernández總統宣佈全民居家隔離,舉國政界甚至與社會各界都極大支持,反對的聲音少之又少。許多省府還提前自行停課。這或多或少是有歐洲的慘痛教訓在前,多數阿人都有著義大利或西班牙血統,有著傳承關係;眼見歐洲各國的災情,任何減災做法,甚至禁足民眾也心甘情願;晚上還會出來為醫護鼓掌,表現十分乖巧。
然而,居家隔離終究只是緩兵之計、爭取時間讓政府和整個社會可以部署防疫和減害,補救措施做足再重新恢復運作;問題在於政府遲遲沒有公佈,明確如何逐漸解除隔離的計畫或方策,總不能等到疫苗問世了再來解除禁令,這時間再怎麼樂觀也沒那麼快。
有許多成功控制疫情的國家,並沒有向阿根廷如此嚴格的全民禁足,包括德國、紐西蘭在內,再以澳大利亞 (Australia,綠線)、南韓 (Corea del Sur,紅線)、以色列 (Israel,藍線) 和烏拉圭 (Uruguay,灰線),其死亡人數的發展如下圖:
沒有強制禁足的國家,對比阿根廷的死亡人數。
牛律大學的公共政策碩士,現於布大 (UBA) 任教的Diego Fleitas (社會學家/律師) 直言:「連最保守的公衛專家都承認,沒有疫苗的話,傳染病一旦爆發,該呈自然趨勢發展,順其自然,限制政策的效果並不大。」
德國 (Alemania,黃線) 沒有採取像阿根廷 (藍線) 這樣的極端的隔離政策,其死亡人數的曲線如下:

許多成功控制疫情的國家,其政府的長遠打算,是在居家隔離期間對高危族群和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篩檢,當局迅速找出並且隔離病患。再配合其他的政策包括,要求民眾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停航,並禁止集會群聚等。但這些國家公園廣場一直是開放的:病毒最容易散播的,終究是在密閉空間。
這些國家控制疫情的另外一個關鍵在於,從不曾低估過病毒的威力 (有些國家一開始確實是低估了),及時補救,大規模囤購了篩劑、抗體等醫療物資,還包括醫護的個人防護裝置,「光靠鼓掌是吃不飽的。」
有效遏止新帆病毒的國家,都是建議廣篩
上圖:阿根廷的篩檢覆蓋率 (數據為每十萬人的比例),相較於其他國家偏低。
拉美在這次的疫情中,似乎全把隔離當成唯一的辦法,只有少數例外:烏拉圭和巴西。但就連挪威這個曾嚴格禁足的國家,近日也說,若再有另一波疫情,或許不會再採取禁足措施。有愈來愈多的聲音主張,該讓傳染病自然發展 (curso natural)。
就連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這些看似「後知後覺」一開始被挨著打的國家,也展現了該有的效率。尤其是西班牙95%的人口不曾被感染,如今也已經在解封,可見也不是很認同禁足的做法。
但阿根廷所謂的緩衝期,部署已將近80天都還卡在「過渡時期」,甚至連感染、死亡人數也都還在上升。
Diego Fleitas直言:「禁足應該是給政府及社會做好準備的緩衝期」,但是有作為的政府,應該在這段期間做好準備,衡量得失,在犧牲健康和經濟就業之間做取捨,否則人們只會變得更加貧窮。
阿根廷每天的死亡病例發展:
阿根廷從3/20就全民禁足,然而死亡曲線仍不斷上升。
Diego Fleitas強調:「這並不是說政府不該有所限制 (放任不管制),畢竟疫情已經發生了。但是政策應該合情合理,根據實際情況來擬定政策,而不是光靠著數據、理論在沙盤演練,更該聚焦在貧民區的疫情。尤其是社會上的弱勢族群,避免顧此失彼,極端的做法更可能造成社會更大的傷害和後遺症。

[sc name=”covid19_muertprov” ]

加入 iSpace 的 WhatsApp 頻道
隨時接收最新消息,點擊以下連結:
https://pse.is/6dedab
你也可以選擇開啟小鈴鐺。
-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