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货注意!阿根廷多名华人因涉嫌商标侵权遭起诉

287

新闻速读

上周,阿根廷十多名华人因涉嫌销售侵犯商标权的商品被正式提起司法诉讼!根据阿根廷刑法第22362号商标法规定,一经定罪,最高可判处3个月至2年的有期徒刑,并处以一百万至一亿五千万比索的钜额罚金!

法条严明:第b项指出,任何人使用注册商标,或使用伪造、诈欺性仿冒商标,或未经授权使用第三方商标,均构成犯罪。第d项更明示:任何人销售、提供销售或以任何形式流通带有伪造或诈欺性仿冒注册商标的产品或服务,同样属于犯罪!

进货建议

如果您经营的超市或礼品店习惯前往鱼龙混杂的Once区补货,务必选择合法经营、信誉可靠的供货商!切记索要购物发票,强烈建议使用公司帐户转帐付款——这是您遭遇问题时维权申诉的关键凭证!进货时,请仔细核对商品标签及说明文字是否清晰,确认是否具备合格的进口证明。最后,严格检查包装与外观品质,确保品牌名称和商标标识准确无误,绝无任何异常!假如遇到特别便宜但货源不明的名牌商品要多留个心眼,如果供货商还不愿意提供发票,那就要特别留心了!

上星期,多名华人因为触犯阿根廷商标刑法而被传唤到法院,这也引起许多开始经营礼品店或在超市里增加礼品及生活用品区的华人超市老板的注意。假如店里销售违法侵权的赝品(山寨品),除了店面负责人必须承担相对的刑事责任以外,货品可能会被查抄没收销毁,并且面临钜额罚款。

因此,有些货价格很便宜,也真的很好卖,但是一旦出事情,虽然不至于真的关进监狱(通常如果没有刑事前科,可以向检察官申请认罪协议),但赔上的货品、法院罚款和律师费整下来,可能一年都白干了。

事实上,世界各国对商标与智慧财产权都有一定程度的保护,在中国也不例外,无论是进口商、经销商、批发商或零售端(超市或礼品店),只要涉嫌销售违反商标法的商品,就有可能面临相关的刑责。

在阿根廷主要有二项保护商标的法律:《商标法》(第22.362号法)及《智慧财产权法》(第11.723号法),这两套法律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工业财产权与智慧财产权的法律保护。

商标可分为:文字商标(Denominativas):仅由文字、字母或数字及其组合构成。图形商标(Figurativas):由图形符号、图案或标志构成。还有组合商标(Mixtas):由文字与图形元素共同组成,或以特殊字体表现文字要素的商标。

商标的注册保证了权利人对该商标的所有权与专用权。商标注册人可依法行使一切必要的防御措施,以防止第三方未经授权销售相同商标的产品,或使用足以引起混淆的类似名称。注册制度亦保护权利人免受部分仿冒之害,无论是名称、文字、标识、广告用语,或图案、颜色等的模仿。

除了保护商标注册人以外,事实上商标同时也具有消费者保障的功能。商标作为市场上产品或服务的识别要素,使消费者能认出特定品牌所代表的品质与来源,从而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建立特定关系。若缺乏这种保护,将使依法履行注册义务的权利人处于不利地位,构成对工业财产权的侵害。³

依照《商标法》第32条与第33条的明确规定,刑事诉讼为公诉性质,并由联邦刑事与轻罪法庭负责审理此类案件。

商标伪造(第31条第a项):此种情形系指对已注册商标的完全复制。伪造行为通常伴随着对原商品的模仿,有时甚至是完全的复制。

另外,《商标法》的许多相关司法判决也同样惩治那些足以造成消费者对商品来源与纯正性产生混淆风险的行为。也就是商标的诈欺性仿冒(第31条第a项),这种情形发生在厂商复制注册商标的方式足以引起消费大众混淆之时,实施仿冒者具有造成混淆的故意、蓄意作为。

根据阿根廷法院的见解,认定诈欺性仿冒须具备以下三要件:仿冒行为本身,须透过比对确定;可能引起混淆的相似性;主观恶意或故意(dolo)。与伪造商标不同的是,仿冒商标是在细节上背离原型的个别特征,未逐一复制每个识别要素,但在整体上仍然模仿原型的构思,以造成欺骗性视觉印象,从而利用被仿品牌的声誉牟利。

使用伪造商标(第31条第b项),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在产品或包装上直接使用伪造商标。但司法实践亦承认,存在多种其他不当使用情形——凡是将商标伪造行为与销售行为分离的任何商业使用,均构成违法。凡足以引起或促成混淆的使用,即属不当使用;即便并未造成混淆,只要借助注册商标的声誉牟利,或削弱其识别力,亦同样构成不当使用。

伪造商标的出售或提供(第31条第c项),此种情形包括对承载商标的载体(如标签、包装、边饰、缎带、包裹等)进行的简单销售或提供。凡将此类物品交付市场的行为,均属其列。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无偿提供此类物品亦包含其中。

销售带有伪造商标的产品或服务(第31条第d项),此乃商标犯罪链条的最终环节,即向公众提供并销售带有伪造或诈欺性仿冒商标的产品或服务。此行为对商标权人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因为自商品被售出之刻起,商标权人即失去了一次真实的销售机会。此外,对消费者而言,该行为亦可能造成次生损害:受骗的购买者得到的并非其所期望的产品或服务。

店面与店主可能面临的检方刑侦措施

通常,阿根廷检察院为查证违反第11.723号法与第22.362号法的行为而采取的调查措施包括且不限于:1. 销售侵权商品的商业场所调查。刑侦情报工作:确认涉案商舖的身份,核实营业许可持有人,确认雇员及其负责人并确定涉嫌侵权的具体物品。

接着,检察官会下达跟踪任务:追踪提供侵权商品的运输工具,以查明产品来源地。检察官首先会向国家工业财产局(INPI)确认商标注册的有效性,之后也会联系商标的权利人及其代理人,以便确认其对涉案物品真伪的意见。最后检察官进行鉴定检验,以确认产品或商标的伪造性质,透过真品样本(indubitable)进行比对(必要时向商标权人或被许可人调取)。

在检方已经蒐集足够证据之后,便可以向法庭申请强制搜索令,派遣警方前往销售盗版商品、侵害商标商品的店家进行查抄,检方将会扣押店里或仓库里所有相关证据,如果检方发现还有其他犯罪行为(如走私、洗钱),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可能会列入刑侦调查的范围。

-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