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因果故事:問心

608

住在河北交河縣的及方言曾說過:「說鬼的人大多都是荒誕不經的,然而其道理似乎是可以相信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他分享著一個過去的親身經歷:在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 年)七月,我乘坐的船停泊在天津靜海縣南岸的岸邊。那天月光微弱朦朧,我在岸邊散步,看見有兩個人坐在柳樹下面交談。我感到十分好奇,於是就試探的走近他們,他們看到我也高興的請我坐下來一起聊天。
我仔細聆聽他們所談話的內容,居然全部都是有關於陰間的事情,我懷疑這兩位都是鬼,害怕得全身發抖,想要逃走。
這兩個人看到我想走,急忙勸阻說:「你不用驚訝害怕,我們並不是鬼。我們一個是走無常[],一個是能看見鬼的人。」
我問:「你怎麼能夠看見鬼呢?」能看見鬼的那人回答:「我一生下來就可以看見鬼,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我又問另一個走無常的人:「你為什麼要走無常?」那個人回答:「有一天我在睡夢之中,突然被拘押到陰間去服役,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接著,我們三個人就一起聊天,聊到了二更天時分,內容都是因果報應的事情,因此我就問他們:「在陰間的官府是依照儒家的道理來斷案呢?還是依照佛家的道理來斷案呢?」
能看見鬼的人回答:「我雖然可以看得見鬼魂,但是卻不能跟鬼魂說話,所以不知道這件事情。」
那位走無常的人則說:「你不需要問這種問題,你只要問一問自己的良心就好!只要問心無愧,在陰間的法律就是所謂的善;若問心有愧,在陰間的法律就是所謂的惡。
「大家所一致認為的道德是非,無論在人間或是陰間都是一樣的道理,這樣又何必去區分是儒家還是佛家呢?」
聽完這一番話,我覺得他的說法十分淺顯易懂,不同於世間一般術士教條式的說法。

【省思】

故事裡的兩個人,一個走無常,一位具有我們所謂的陰陽眼,兩人談論的陰間冥府之事皆是因果。
文中的及方言問了兩位,陰間的判斷究竟以儒家為主?還是佛家為主?走無常回答:「以良心的善惡為主。」這是為什麼呢?所謂的因果,還講求一念當中的「動機」。
論語中曾有個故事叫「其父攘羊」。葉公有一次告訴孔子:「我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一天他的父親偷了羊,他就去舉發他的父親。」孔子回答:「我家鄉正直的人不會這樣做,如果有人偷了羊,父親會為兒子隱瞞,兒子會為父親隱瞞。」
如果不深究孔子的寓意,可能很難明白孔子的道理,認為孔子顛倒是非。其實葉公的出發點是屬於法治社會的「法」,有人犯錯,就應該大義滅親。而孔子的出發點,是禮崩樂壞、人倫喪失、上下征伐、篡位殺戮的時代,他講求的國家與社會的根本,是以「家」為基礎。所以強調家中有倫理,倫理來自於親人的倫常。有了家的安定,才有社會、才有國家,這是孔子在隱瞞偷羊的故事裡所表達的「善」。

【原文】

交河及方言曰:說鬼者多誕,然亦有理似可信者。
雍正乙卯七月,泊舟靜海之南。微月朦朧,散步岸上,見二人坐柳下對談。試往就之,亦欣然延坐。
諦聽所說,乃皆幽冥事。疑其為鬼,瑟縮欲遁。
二人止之曰:「君勿訝,我等非鬼。一走無常,一視鬼者也。」
問:「何以能視鬼?」曰:「生而如是,莫知所以然。」
又問:「何以走無常?」曰:「夢寢中忽被拘役,亦莫知所以然也。」
共話至二鼓,大抵縷陳報應。因問:「冥司以儒理斷獄耶?以佛理斷獄耶?」
視鬼者曰:「吾能見鬼,而不能與鬼語,不知此事。」
走無常曰:「君無須問此,只問己心。問心無愧,即陰律所謂善;問心有愧,即陰律所謂惡。公是公非,幽明一理,何分儒與佛乎?」
其說平易,竟不類巫覡語也。

【出處】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一》槐西雜志(一)

【註解】

  • 走無常:古代相傳由陽間的生人為冥府工作,以方便接近充滿陽氣的世間人。
- ads -


-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