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政府“爱上了让老百姓全乖乖关在家最省事”的说法或许不公平,但“隔离狂热”的批评声浪却是存在的。
阿根廷从3/20开始强制全民居家隔离防疫,至今已将近80天,多数的社会大众都已经受不了这种宅在家、又没收入的日子;其他国家采取的做法并不如阿根廷这样严格,却也成功控制疫情。
这类政策成瘾的例子,在南美已司空见惯:当初的一比一绑定美金汇率 (Ley de Convertibilidad) 就是一个例子。一旦错过时机,上瘾了就难脱身,结果又变成另一场危机。
一开始,Alberto Fernández总统宣布全民居家隔离,举国政界甚至与社会各界都极大支持,反对的声音少之又少。许多省府还提前自行停课。这或多或少是有欧洲的惨痛教训在前,多数阿人都有着意大利或西班牙血统,有着传承关系;眼见欧洲各国的灾情,任何减灾做法,甚至禁足民众也心甘情愿;晚上还会出来为医护鼓掌,表现十分乖巧。
然而,居家隔离终究只是缓兵之计、争取时间让政府和整个社会可以部署防疫和减害,补救措施做足再重新恢复运作;问题在于政府迟迟没有公布,明确如何逐渐解除隔离的计画或方策,总不能等到疫苗问世了再来解除禁令,这时间再怎么乐观也没那么快。
有许多成功控制疫情的国家,并没有向阿根廷如此严格的全民禁足,包括德国、新西兰在内,再以澳大利亚 (Australia,绿线)、韩国 (Corea del Sur,红线)、以色列 (Israel,蓝线) 和乌拉圭 (Uruguay,灰线),其死亡人数的发展如下图:
牛律大学的公共政策硕士,现于布大 (UBA) 任教的Diego Fleitas (社会学家/律师) 直言:“连最保守的公卫专家都承认,没有疫苗的话,传染病一旦爆发,该呈自然趋势发展,顺其自然,限制政策的效果并不大。”
德国 (Alemania,黄线) 没有采取像阿根廷 (蓝线) 这样的极端的隔离政策,其死亡人数的曲线如下:
许多成功控制疫情的国家,其政府的长远打算,是在居家隔离期间对高危族群和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筛检,当局迅速找出并且隔离病患。再配合其他的政策包括,要求民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停航,并禁止集会群聚等。但这些国家公园广场一直是开放的:病毒最容易散播的,终究是在密闭空间。
这些国家控制疫情的另外一个关键在于,从不曾低估过病毒的威力 (有些国家一开始确实是低估了),及时补救,大规模囤购了筛剂、抗体等医疗物资,还包括医护的个人防护装置,“光靠鼓掌是吃不饱的。”
上图:阿根廷的筛检覆蓋率 (数据为每十万人的比例),相较于其他国家偏低。
拉美在这次的疫情中,似乎全把隔离当成唯一的办法,只有少数例外:乌拉圭和巴西。但就连挪威这个曾严格禁足的国家,近日也说,若再有另一波疫情,或许不会再采取禁足措施。有愈来愈多的声音主张,该让传染病自然发展 (curso natural)。
就连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这些看似“后知后觉”一开始被挨着打的国家,也展现了该有的效率。尤其是西班牙95%的人口不曾被感染,如今也已经在解封,可见也不是很认同禁足的做法。
但阿根廷所谓的缓冲期,部署已将近80天都还卡在“过渡时期”,甚至连感染、死亡人数也都还在上升。
Diego Fleitas直言:“禁足应该是给政府及社会做好准备的缓冲期”,但是有作为的政府,应该在这段期间做好准备,衡量得失,在牺牲健康和经济就业之间做取舍,否则人们只会变得更加贫穷。
阿根廷每天的死亡病例发展:
Diego Fleitas强调:“这并不是说政府不该有所限制 (放任不管制),毕竟疫情已经发生了。但是政策应该合情合理,根据实际情况来拟定政策,而不是光靠着数据、理论在沙盘演练,更该聚焦在贫民区的疫情。尤其是社会上的弱势族群,避免顾此失彼,极端的做法更可能造成社会更大的伤害和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