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覽】[轉載]PCR、快篩、血清抗體,究竟有什麼不同?檢測的意義又是什麼?

325
2月8日麗星郵輪「寶瓶星號」返抵基隆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對全船1,738名旅客進行發燒篩檢,其中128人採檢送驗,4小時完成病毒核酸檢測(RT-PCR),全數陰性,完成重要檢疫任務。但中國河南大學及美國生技公司BioMedomics都曾發布新聞表示,推出新冠病毒快篩試劑組,10到15分鐘就可得知結果。中研院還曾用血清抗體、協助台灣首名死亡病例白牌司機疑似感染源頭的檢測。
RT-PCR全名為Reverse Transcriptase PCR (反轉錄酶PCR),其技術原理簡單來說是將一段待測的RNA序列經反轉錄酶的作用轉錄成cDNA,再利用PCR技術將基因片段以幾何級數倍增的方式增加到數十萬倍,所形成的PCR基因產物經一種叫Ethidium bromide的化學物質作用,利用其會與DNA嵌合,經紫外燈照射時會發出肉眼可見的螢光,即在電泳膠片上會呈現具有特定分子量的PCR基因片段的產物。 簡單來說,就是比對疑似感染者的檢體與SARS-CoV-2病毒的基因序列,陽性代表確診。

 

PCR、快篩、血清抗體,究竟有什麼不同?檢測的意義又是什麼?

目前台灣統一採用RT-PCR檢測,透過喉頭拭子採檢,由合約實驗室進行,這項檢測是直接檢測病毒,準確度最高,是疫情防堵時期最重要的檢測工具,可以減少漏網之魚、不知情下在社區傳播。但檢測時間較長,最快需4小時,且是機器化作業,檢驗無法隨到隨機,一天會定時上機,所以一般狀況下至少24小時才會知道結果。

不過,一旦擴大流行,採驗人數過多,可能造成實驗室能量不足、甚至讓門急診大塞車,此時即需快篩試驗加速篩檢。包括中研院及國外生技公司,研發抗原檢測,即「快篩試劑」,可在15或30分鐘內知道結果,但快篩偽陰性較高,以流感快篩為例,準確度僅5、6成。

另外,人體通常感染後7到15天會出現抗體,此時可透過抽血確認民眾是否曾經感染過病毒。例如中研院與台大醫學院對台灣首名死亡個案白牌車司機的疫調,以抽血檢驗其曾搭載的一名浙江台商血清抗體為弱陽性,推認為疑似感染源。但抗體檢測不適合用於病例確診,只是疫調輔助工具,多用在流行病學調查。

文章出處:

 
根據Malbrán檢測中心所提供的資料,阿根廷目前採用的新冠病毒檢測方式也是採用傳統的RT-PCR核酸檢測。而阿根廷國家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進口使用的檢測試劑也全是傳統的RT-PCR核酸檢測試劑,共用丹麥藥廠中國製造的檢測試劑、美國、西班牙、南韓、德國以及土耳其藥廠所製造的檢測試劑。

加入 iSpace 的 WhatsApp 頻道
隨時接收最新消息,點擊以下連結:
https://pse.is/6dedab
你也可以選擇開啟小鈴鐺。
-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