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河北交河县的及方言曾说过:“说鬼的人大多都是荒诞不经的,然而其道理似乎是可以相信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分享著一个过去的亲身经历:在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 年)七月,我乘坐的船停泊在天津静海县南岸的岸边。那天月光微弱朦胧,我在岸边散步,看见有两个人坐在柳树下面交谈。我感到十分好奇,于是就试探的走近他们,他们看到我也高兴的请我坐下来一起聊天。
我仔细聆听他们所谈话的内容,居然全部都是有关于阴间的事情,我怀疑这两位都是鬼,害怕得全身发抖,想要逃走。
这两个人看到我想走,急忙劝阻说:“你不用惊讶害怕,我们并不是鬼。我们一个是走无常[注],一个是能看见鬼的人。”
我问:“你怎么能够看见鬼呢?”能看见鬼的那人回答:“我一生下来就可以看见鬼,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我又问另一个走无常的人:“你为什么要走无常?”那个人回答:“有一天我在睡梦之中,突然被拘押到阴间去服役,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接着,我们三个人就一起聊天,聊到了二更天时分,内容都是因果报应的事情,因此我就问他们:“在阴间的官府是依照儒家的道理来断案呢?还是依照佛家的道理来断案呢?”
能看见鬼的人回答:“我虽然可以看得见鬼魂,但是却不能跟鬼魂说话,所以不知道这件事情。”
那位走无常的人则说:“你不需要问这种问题,你只要问一问自己的良心就好!只要问心无愧,在阴间的法律就是所谓的善;若问心有愧,在阴间的法律就是所谓的恶。
“大家所一致认为的道德是非,无论在人间或是阴间都是一样的道理,这样又何必去区分是儒家还是佛家呢?”
听完这一番话,我觉得他的说法十分浅显易懂,不同于世间一般术士教条式的说法。
【省思】
故事里的两个人,一个走无常,一位具有我们所谓的阴阳眼,两人谈论的阴间冥府之事皆是因果。
文中的及方言问了两位,阴间的判断究竟以儒家为主?还是佛家为主?走无常回答:“以良心的善恶为主。”这是为什么呢?所谓的因果,还讲求一念当中的“动机”。
论语中曾有个故事叫“其父攘羊”。叶公有一次告诉孔子:“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一天他的父亲偷了羊,他就去举发他的父亲。”孔子回答:“我家乡正直的人不会这样做,如果有人偷了羊,父亲会为儿子隐瞒,儿子会为父亲隐瞒。”
如果不深究孔子的寓意,可能很难明白孔子的道理,认为孔子颠倒是非。其实叶公的出发点是属于法治社会的“法”,有人犯错,就应该大义灭亲。而孔子的出发点,是礼崩乐坏、人伦丧失、上下征伐、篡位杀戮的时代,他讲求的国家与社会的根本,是以“家”为基础。所以强调家中有伦理,伦理来自于亲人的伦常。有了家的安定,才有社会、才有国家,这是孔子在隐瞒偷羊的故事里所表达的“善”。
【原文】
交河及方言曰:说鬼者多诞,然亦有理似可信者。
雍正乙卯七月,泊舟静海之南。微月朦胧,散步岸上,见二人坐柳下对谈。试往就之,亦欣然延坐。
谛听所说,乃皆幽冥事。疑其为鬼,瑟缩欲遁。
二人止之曰:“君勿讶,我等非鬼。一走无常,一视鬼者也。”
问:“何以能视鬼?”曰:“生而如是,莫知所以然。”
又问:“何以走无常?”曰:“梦寝中忽被拘役,亦莫知所以然也。”
共话至二鼓,大抵缕陈报应。因问:“冥司以儒理断狱耶?以佛理断狱耶?”
视鬼者曰:“吾能见鬼,而不能与鬼语,不知此事。”
走无常曰:“君无须问此,只问己心。问心无愧,即阴律所谓善;问心有愧,即阴律所谓恶。公是公非,幽明一理,何分儒与佛乎?”
其说平易,竟不类巫觋语也。